多邊主義一般指在國際關系中,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國家或行為體,按照共同確立的行為準則,對相互之間關系進行協調的理念。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立了平等和主權原則,揭開了現代國際關系體系的序幕,其通過多國代表協商達成國家間關系準則的方式,被視為近現代多邊主義的萌芽。此后,以歐洲為中心的一系列重要國際會議和協約,包括1814—1815年維也納會議確立的歐洲協調機制,是歐洲大國以多邊形式進行國際安全合作的探索與嘗試。19世紀中后期成立的國際電信聯盟、萬國郵政聯盟等國際組織,則代表了這一時期西方國家為解決經濟和科技發展等帶來的跨國性問題所開展的多邊主義實踐及其成果。
當地時間2025年2月18日,在聯合國安理會當月輪值主席國中國倡議下,安理會圍繞“踐行多邊主義,改革完善全球治理”舉行高級別會議。 中新社記者 王帆/攝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國際聯盟(以下簡稱“國聯”)的建立標志著多邊協調從區域向全球范圍拓展。盡管國聯機制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無果而終,但國聯為國家間合作所創設的一系列基本原則和設想,包括集體安全、和平解決爭端、經濟社會事務合作、裁減軍備以及公開外交等,為二戰后的多邊主義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二戰結束前后,國際社會作出的最重要決定就是成立聯合國,打造一個維護世界和平、開展全球治理的最主要平臺。隨著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多邊機制發展,多邊主義實踐在全球政治、經濟、安全、人權等領域不斷拓展。盡管受到冷戰時期兩極格局的嚴重制約,但戰后各種多邊組織的蓬勃興起,使得多邊主義實踐更加豐富多彩、多邊主義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后冷戰時期特別是新世紀以來,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各國相互依賴和依存日益加深,各種威脅和挑戰的全球聯動效應愈加明顯,國際社會對以多邊主義為基礎的全球治理需求更加迫切。與此同時,隨著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南方國家群體性崛起,有力推動二十國集團、金磚機制、上海合作組織等多邊機制發展,也為提升聯合國的代表性和有效性、推動多邊主義健康強勁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多邊主義提升了國際關系的組織化程度,是國際關系歷史發展的產物,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盡管多邊主義內涵在不同時期有很大變化,但國際社會通過多邊協調來減少沖突、增進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的動力一以貫之、需求持續增加,遵守國際規則、追求公平正義日益成為多數國家的共識。
更多內容,詳見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陳東曉文章《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