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奮斗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這是2022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首次提出來的,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又加以深入闡述和進一步強調。這是一個重大論斷,深刻揭示了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規律。這個重大論斷,堅持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以深邃的歷史眼光、宏大的國際視野、科學的思維方式,深刻回答了中國的歷史偉業靠誰創造、怎樣創造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當前,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日益增多、大國博弈日趨激烈的國際形勢,面對國內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面對各種風險挑戰乃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這個重大論斷,深刻領會其精神實質和實踐要求,對于進一步凝聚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磅礴力量,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西側廣場上矗立的《信仰》、《偉業》、《攻堅》、《追夢》四組大型雕塑,莊重巍然、充滿力量,講述著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艱苦奮斗、不懈奮斗的歷程。圖為四組大型雕塑拼版照片。 劉新武/攝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是一個民族挺立的脊梁,是一個民族自強的靈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具有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縱觀世界歷史,中華文明有國有史,傳承至今,不曾中斷,這在世界各國和各民族中是絕無僅有的。貫穿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歷史的一條血脈,就是中華文明滋養和培育的偉大民族精神。總書記對偉大民族精神作過全面而深刻的論述,強調:“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發展史是中國人民書寫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國人民創造的!歷久彌新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培育的!”“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總書記還特別指出,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的人民。“創造”、“奮斗”、“團結”、“夢想”四維一體,構成了中華文明的顯著標識,彰顯了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突出特質。
中華文明在文明孕育的“滿天星斗”中逐漸形成了文明的“大河奔涌”。從“三皇五帝”到夏商周,從春秋戰國到秦漢,從三國到兩晉南北朝,從隋唐到宋元明清,從近代中國到當代中國,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人民始終辛勤勞作、發明創造,始終革故鼎新、自強不息,始終團結一心、同舟共濟,始終心懷夢想、不懈追求,在團結奮斗中成為偉大的人民和偉大的民族,在創造夢想中創立和形成偉大民族精神。這個精神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牢牢維系、緊緊擁抱在一起的文化紐帶,成為攻堅克難、砥礪前行的力量支撐。
需要特別強調指出的是,在民族精神中,愛國主義是核心。愛國主義的情感是以民族的形成和國家的建立為基礎的,中華民族“家國同構”、“家國一體”,認為“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幾千年來,中國人民不斷培育、加深和傳承了人民對祖國的深厚感情。愛國主義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去不掉、打不破、滅不了,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祖國發展繁榮而團結奮斗、自強不息。
團結奮斗不僅貫穿在數千年綿延不絕的中華民族精神之中,而且彰顯在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之中。作為最講團結、最能奮斗的先進政治力量,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一經成立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的最高理想是實現共產主義。因為中國共產黨是這樣一個性質的政黨,所以形成了偉大建黨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對偉大建黨精神進行了高度概括和提煉,這就是“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10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奮斗歷程中,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創立形成了無數個具有特定內涵和特殊意義的精神,構成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譬如,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紅旗渠精神、改革開放精神、特區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脫貧攻堅精神、抗疫精神、“三牛”精神、科學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等等。這些精神激勵著黨和人民建立了一個個不朽的歷史偉業,創造了一個個人間奇跡。在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中,團結奮斗的寶貴精神品質貫穿其中,成為黨和人民最顯著的精神標識。
更多內容,詳見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院長曲青山文章《用團結奮斗開辟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