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是兼具連續性和創新性的文明。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連續不是停滯、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創新為支撐的歷史進步過程”。這兩個特性也決定了固本開新是我們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前提,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石。
圖為第四屆文化遺產世界大會期間國際專家學者參觀良渚博物院。 良渚博物院供圖
中國式現代化不是西方化,只有扎根于我們自身的文明根基推進現代化,才能夠創造不同的現代化模式,為西方路徑之外的其他文明提供啟發和借鑒。中國式現代化扎根于中國的文明傳統,例如,天下為公的胸懷、大同社會的理想、協和萬邦的天下觀、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大一統”的國家觀、選賢任能的人才觀等,都為當代實踐提供了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與此同時,固本是為了開新,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最近,在國內外引發熱潮的游戲和動畫電影中,孫悟空、哪吒等形象鮮明的傳統文化符號被打造成為超級IP,就是顯著的成功樣例。
中華文明在具備突出的統一性的同時也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華文明從來不用單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匯聚成共同文化”。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倡導交通成和,反對隔絕閉塞;倡導共生并進,反對強人從己;倡導保合太和,反對叢林法則”。這些特性也決定了開放包容是我們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前提。這與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的規則形成鮮明對比,讓人類文明的百花齊放真正成為可能。
中國共產黨通過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推動中華文明發展進入一個全新階段,成功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我們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要在以堅定的文化自信秉持中華文明主體性的同時,以開放的眼光來看待外部世界,推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吸收各種先進的文明成果來豐富人類文明新形態,同時也為人類的共同文明作出中國貢獻。
更多內容,詳見清華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彭剛文章《中華文明的固本開新與開放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