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產業是國民經濟基石。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關系新質生產力發展,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全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新質生產力,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提出了更為迫切的需求。”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是黨中央基于我國當前經濟發展階段和發展重心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舉措。
2025年2月20日,我國首口超萬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在地下10910米勝利完鉆,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垂直深度井。這是我國在深地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進展。圖為深地塔科1井現場。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供圖
科技創新是產業升級的核心動力,產業創新則為科技創新提供廣闊應用場景和市場空間,兩者深度融合不僅能夠有效提升產業競爭力,還能夠有力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技術創新進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躍期,科學研究范式發生深刻變化,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研發到產業化的邊界趨于模糊,科技創新交叉、融合、滲透、擴散的特征更加明顯,創新供給到創新應用的鏈條更加多元化。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有助于由技術革命性突破催生新質生產力,開辟更多新領域新賽道,對于搶占科技競爭制高點、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具有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我國創新活力持續激發,新舊動能轉換加快,在全球創新鏈產業鏈中的地位不斷增強。2024年,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升至第11位,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穩居全球第二;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46.3萬家,規模以上工業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6.9萬家,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達到26個、蟬聯世界第一;企業有效發明專利產業化率達53.3%,更多專利走出實驗室、進入產業鏈。我國制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5年位居全球首位,新能源汽車、光伏、軌道交通裝備、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工程機械等領域已形成較為完善的產業鏈,稀土、超硬材料及制品等領域資源和規模優勢凸顯,部分領域技術水平和制造能力取得長足進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全產業鏈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雙輪驅動,正推動中國加快邁向科技強國、制造強國。
同時也要清醒看到,我國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還存在一些堵點卡點。比如,高質量科技供給仍然不足,缺乏“從0到1”的重大原創性、顛覆性創新,基礎研究經費占比長期偏低。2024年,我國基礎研究投入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比重提升至6.91%,但相較于近年來美國的16%—18%、日本的12%—15%、歐盟成員國的平均19%,尚存在一定差距。比如,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還不牢固,企業主導的產學研協同還需加強,企業在科技項目立項、資源分配以及重大科技專項的決策中參與度較低,圍繞企業需求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凝練機制仍有待健全。再比如,科技成果轉化率相對較低,僅在30%左右,而一些發達國家能達到50%—70%;尤其是高校發明專利產業化率不足10%,大量創新成果還停留在技術報告、科研論文或實驗室樣品層面,無法有效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打通這些堵點卡點,需要著力破除制約深度融合的思想觀念束縛與體制機制障礙,在優化創新環境、完善支撐體系、培養創新人才、加強科技成果轉化等多方面著力,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更多內容,詳見中國工程院黨組書記、院長李曉紅文章《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