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動態hyjj
滇池南岸的昆明市晉寧區是全國最大的鮮切花產地、云南主要的蔬菜產區,蓬勃發展的高原特色農業成為助推晉寧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如何處理好區域內水資源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農業產業發展與滇池保護治理協調推進等問題成為擺在晉寧區面前的一大課題。
晉寧南滇池國家濕地公園。圖源:晉寧區人民政府網站
近年來,晉寧區先后建成73座中小型水庫、169座小壩塘、3個中型灌區、41個小型灌區等,但由于各方面因素制約,水的問題仍未徹底解決。一直以來,晉寧區扛牢滇池保護治理責任,在省水利廳的幫助支持下,以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推進現代化灌區建設為抓手,通過“三水共治”的節流減污措施,提高滇池流域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綠色可持續發展水平,為云南高原湖泊保護治理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近日,記者走進晉寧區,看治理、探發展、聽民聲,探尋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推進現代化灌區建設促進滇池流域節水減排的秘訣。
“原來從滇池大溝取水每年每畝要800多方,現在通過新建成的現代化灌區建設,只要300多方。”昆明市晉寧區回龍村村民鄭金說。
回龍村村民農業生產用水發生的巨大變化,正是得益于晉寧區于2024年3月啟動的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推進現代化灌區建設。該項目總投資2.05億元,建設面積7.37萬畝,涉及2個鄉鎮36個村委會8.48萬人,分兩期實施。目前,一期8500畝已經全部完工并投入試運行。
用水量減少,農業效益卻顯著提高,項目區農戶成為受益人。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和現代化灌區建設的順利推進,節水增效成為農民觀念轉變的關鍵。
“我們給群眾算清楚經濟賬,通過‘四議兩公開’程序,自發組建材料采購小組和安裝隊主動投工投勞,開展每戶大棚至取水口管道連接工作,由原來的要我參與變為我要參與?!被佚埓妩h總支書記何麗瓊說。
晉寧區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推進現代化灌區建設項目創新采用“EPC+O”合作模式組成實施聯合體,解決項目實施缺資金、缺技術、缺效率的問題,實現設計、施工與運營同步推進。通過農田尾水、農村生活污水、污水處理廠中水“三水共治”節流減污措施,減少滇池取水量,降低滇池污染負荷。
晉寧區滇池流域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及現代灌區建設項目負責人李健介紹,通過農田現有的溝渠引、閘、攔,把農田尾水收集到收集塘。每2小時監測一次數據,數據達到農田灌溉用水的要求,就用回用泵進行回灌抽用,減少了對滇池取水的總量。
通過項目的順利實施,晉寧項目區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從0.58提高到0.9以上,預計節約水量約2380萬立方米/年,“三水”回用約1420萬立方米/年,共計減少滇池取水量約3800萬立方米/年。在經濟效益方面,減少的滇池取水量折合經濟價值約7600萬元/年,入滇污染負荷削減折合經濟價值約1063萬元/年,年增產效益約4400萬元。
2024年,昆明市晉寧區花卉園藝種植面積穩定在6.19萬畝,年產鮮切花57.4億枝。該區花卉種植面積、產量及產值均居全省第一,穩坐全國鮮切花生產第一大縣交椅。守護滇池生態健康與流域內產業發展不再成為矛盾體,節水、生態、富民協同發展成為現實。同時,區域內水質優良,也為旅居者提供了更加舒適、健康的居住環境,豐富了旅居體驗。
省水利廳河長(湖長)制工作處副處長白栩嘉表示,以科學處理好“人、城、湖、產”關系為目標,在重點高原湖泊流域大力推廣高效節水灌溉和現代化灌區建設,持續優化水資源配置,減少湖體取水,以節水減排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滇池流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協同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