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動態hyjj
6月26日上午,“開好局、強信心、促發展——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新聞發布會省財政廳專場發布會在海埂會堂召開,云南省財政廳負責人介紹財政工作的相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今年以來
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
全省各級財政部門
加力提效落實積極財政政策
全面提升財政資源配置效率
財政政策效能和資金管理使用效益
集中財力保障
重大戰略、重要任務、重點改革落實落地
全力服務保障
新時代云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開好局、起好步
為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作出了財政貢獻
財政運行總體平穩
財政收入實現恢復性增長
把支持實體經濟作為支持經濟發展的著力點,積極培育財源、涵養稅源,努力構建“水多魚多”的良性循環。同時,執行好稅收增收留用等相關政策,進一步激發各地高質量發展的動力。通過各方的共同努力,今年1至5月,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929.7億元,同比增長48.4%,剔除去年增值稅留抵退稅這一不可比因素后,增長5.4%。全省增值稅(地方級收入)快速增長,表明我省的工業生產恢復向好,消費需求擴大向好。
積極爭取中央更大力度支持
搶抓加快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等重大機遇,立足云南邊疆、民族、開放、安全、生態等各方面特殊因素,安排項目前期經費支持加快儲備優質重點項目,積極爭取中央在重點項目建設、轉移支付、一般債券、專項債券額度和政策資金方面給予我省更大支持。今年以來,中央已下達我省轉移支付3886.5億元;下達新增政府專項債務額度978億元,較上年增長了24.3%;完成今年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明確的增長20%的任務;下達農業農村發展相關資金342.37億元,其中,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178.27億元,極大增強了我省財政保障能力。
財政支出平穩有序
一方面,加快“撥”的速度,各項資金分配下達使用往前趕、往實抓,今年省本級預算經省人代會批準后,僅用3天就完成省級160家部門預算批復工作,較法定時限提前17天,批復速度為近年來最快,絕大多數資金都在年初就下達,實現各項財政資金加速“跑步到位”。著力提升專項資金專戶管理效能,在全國率先實現糧食風險基金專戶資金收支電子化,減少資金撥付環節,補貼資金最快可在10分鐘內撥付至企業。
另一方面,強化“督”的力度,加力推進預算執行,加大存量資金清理盤活力度。1至5月,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2632.5億元,我省3月31日發行的472億元新增專項債券,財政部門已全部撥付,項目單位已支出167.17億元,盡早發揮資金和政策效益。
重點保障精準有力
支持經濟穩進提質
一是支持產業發展旺起來。年初預算安排302.7億元,支持實施產業強省戰略,推進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綠色鋁、先進制造業、綠色能源等重點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促進產業優化升級,走好具有云南特色的產業轉型之路。特別是安排38.1億元科技資金,出臺《云南省財政支持“十四五”科技創新若干措施》、科技揭榜制項目和資金管理辦法等,支持重點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二是支持基礎設施強起來。安排綜合交通領域財政資金570.85億元,其中具備下達條件的544.49億元已全部下達,推動公路網、鐵路網、航空網重大項目建設。下達中央和省級基礎設施建設相關資金122.74億元,保障滇中引水工程、中老鐵路沿線開發、園區基礎設施、智慧口岸等重大項目建設資金需求。
三是支持內需消費活起來。千方百計支持擴大就業,加大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調節,讓老百姓有穩定收入能消費。同時,推動促消費穩增長、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等相關政策落地見效,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旅游文化等消費,特別是在去年支持發放彩云消費券、文旅消費券的基礎上,今年繼續支持“彩云購物節”。
四是支持“三個定位”快起來。中央和省級投入資金超423億元加快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投入113.8億元加快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投入1454億元加快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
五是支持農業農村興起來。全省年初預算安排農林水支出915億元,繼續實施脫貧縣統籌整合涉農資金政策,制度性傾斜支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全力保障糧食安全生產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促進高原特色農業高質高效發展和集聚發展。
積極助企紓困發展
一是優化實施稅收優惠政策。落實落細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減免增值稅、減征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所得稅、小微企業“六稅兩費”減按50%征收等稅收優惠政策,5月1日起延續實施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費率至1%的政策至2024年底。
二是推動財政金融協同發力。統籌省級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2億元,實施優質中小企業銀行貸款貼息政策,并聯合相關部門制定財政金融協同支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發展的9條措施,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投向專精特新領域。擴大面向“三農”主體和小微企業擔保業務覆蓋面,截至5月底,26家機構新增擔保戶數3.3萬戶,新增擔保金額123.4億元,有效降低了企業融資成本。
三是加大政府采購支持力度。預算單位在政府采購預算中單獨列示專門面向中小企業的預留采購份額,將貨物服務項目對小微企業的價格評審優惠幅度從6%—10%提高到10%—20%,壯大經濟活動“細胞單元”。
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就業方面,安排資金30億元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支持減負穩崗擴就業、創業帶動就業、提升技能培訓促就業。
教育方面,今年全省財政教育支出預計達到1198億元,連續10年居財政支出首位,同時,進一步加大教育經費投入力度,建立財政教育投入獎補機制,支持高質量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社會保障和醫療衛生方面,今年全省預算安排社會保障相關資金1068.79億元、衛生健康資金747.62億元,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發揮好社會救助的兜底保障作用,強化社保基金管理,守護好老百姓的“養老錢”、“保命錢”。
住房保障方面,今年已下達中央和省級財政補助資金28.6億元,支持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發放住房租賃補貼、推進城市棚戶區和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惠及居民18.18萬戶;下達補助資金9億元,支持實施4.36萬戶農村危房改造和農房抗震改造。
另外,針對我省今年旱情,下達2.67億元保障群眾飲水安全和抗旱救災。
財政風險總體可控
保障基層財政平穩運行
省財政廳把縣級財政運行擺在突出的位置來抓,強化資金和政策支持,盡最大努力穩固基層。持續推進緩解基層財政困難三年行動計劃,今年已下達各地轉移支付2766.6億元,為基層“三保”提供有力支撐。同時,加強對基層財政運行的監測調度,壓實基層“三保”主體責任。總體看,縣級財政運行平穩。
積極穩妥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一方面,開好“前門”,及時發行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今年已發行第一批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472億元。第二批506億元正在走程序盡快發行。
另一方面,嚴堵“后門”,加強政府債務管理。嚴肅督促各地切實承擔主體責任,處理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系,堅決遏制政府隱性債務增量,并將政府債務風險與新增政府債務限額分配掛鉤,嚴控高風險地區新增政府債務規模。合理申請發行再融資債券緩解集中還款壓力,督促按時足額償還政府債券本息,堅決維護我省政府信用。同時,對各類違法違規舉債融資行為,將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按程序依法依規對相關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員進行問責處理,公開曝光,絕不姑息。
財政治理效能持續提升
加大財會監督力度
今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財會監督工作的意見》,從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高度對財會監督工作作出新的戰略安排。省委也將財政資金監管“清源行動”列入“清廉云南”建設十大行動,把財政資金監管上升為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內容。省財政廳堅持依法理財,嚴肅財經紀律,加強對財經領域公權力行使的制約和監督,嚴厲打擊會計違法違規行為,讓財經紀律“長牙帶電”。今年,根據審計移送、投訴舉報、會計和評估監督檢查情況,已對63家法人和相關當事人進行行政處罰,還將組織各地財政部門開展一定覆蓋面的檢查。
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
堅持“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對撥出去的錢,跟蹤到底、問效到底,推動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績效管理閉環。今年,編制預算前,開展了園區經濟口岸經濟、“興水潤滇”等重大項目“一線問效”,推動項目建設提速、項目儲備提質、預算管理提效,圍繞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生態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完成609.04億元資金重點績效評估評價,提出完善建議112條。安排預算時,核減績效目標不合理的預算資金85.84億元。預算執行中,實地監控邊境立體化防控技防項目、現代化邊境小康村項目等92.91億元資金的使用情況,及時收回“打瞌睡”低效財政資金。
堅持政府過緊日子
努力構建過緊日子長效機制,從嚴從緊編制預算,大力壓減非剛性、非重點支出,嚴控一般性支出,削減和取消低效無效支出;把牢預算支出關口,從嚴控制部門預算追加調劑事項,除應急救災等特殊事項外原則上不出臺新的增支政策;及時清理收回結余資金,不讓資金趴在賬上“睡覺”;建立全省統一的資產調劑使用平臺,推動國有資產盤活利用。今年,省級部門公用經費年初預算繼續按10%的比例進行壓減,省級“三公”經費預算較上年預算下降10.29%,騰出更多財政資源,支持保基本民生、保經營主體,以政府過緊日子換老百姓過好日子。
下一步
省財政廳將真抓實干、全力以赴
交出開局之年的優異答卷
一是全面提升財政綜合實力。鞏固財政收入持續增長勢頭,管好用好專項債券資金,持續盤活用好資源資金,積極爭取中央更大支持,提升財政保障能力。加強財政政策與金融、就業、產業、科技、社會政策協調配合,更好發揮財政資金引導、鼓勵、帶動和撬動放大作用。加快預算執行,發揮資金效益。
二是支持做強做優實體經濟。建立健全產業強省財稅政策,支持重點產業增強韌性和競爭力,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推動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助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落實省、州(市)財政科技聯動投入機制,打造一批科技引領產業示范縣。
三是著力支持擴大有效需求。把支持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不斷豐富完善財政貼息、再貸款、信貸等政策工具,促進文化旅游等服務消費。圍繞經濟發展和民生急需,發揮政府投資引導作用,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建設。
四是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持續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強化就業優先導向,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支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深入推進“文化潤滇”和“興滇英才”計劃,全面推進健康云南建設。大力支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助力農村居民和脫貧群眾增收致富,積極支持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五是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堅持標本兼治、遠近結合,加強財政運行形勢分析和監測預警,兜住基層“三保”底線,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扎實開展財會監督工作,嚴厲整飭財經秩序。
六是持續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加強改革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努力在健全現代預算制度、優化稅制結構、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健全省以下財政體制、強化預算績效管理等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推進財政法治建設,深化財政領域“放管服”改革,持續優化財政領域營商環境。
記者:現在正是畢業季,有關就業的問題也是大家比較關心的話題。財政部門在支持就業方面有哪些舉措?
云南省財政廳:
目前,省財政已籌措安排就業補助資金達30億元,加上職業技能提升行動資金、創業擔保貸款貼息獎補等,支持就業創業的資金已達52億元,全力支持做好包括高校畢業生在內的重點群體的就業創業工作,確保全年實現城鎮新增就業達52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超1500萬人以上,全省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的目標任務。
第一,穩市場主體吸納就業。延續實施階段性降低失業險費率政策至2024年底,減輕企業社保負擔、增強活力促進就業。在國家授權范圍內,對從事個體經營的、企業招用符合條件的重點群體人員和自主就業退役士兵實行最大幅度稅收優惠。調劑下達失業保險省級調劑金2.28億元,支持全省各地足額、及時落實失業保險金等各項惠企利民政策;對不裁員、少裁員的企業繼續實施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中小微企業按不超過上年度實際繳納失業保險費的60%返還,大型企業按不超過30%的比例返還。安排就業見習補貼專項資金1.89億元,調動企業設立并不斷擴大見習崗位的積極性,爭取在2023年募集就業見習崗位不低于2萬個,組織就業見習不低于1.5萬人。鼓勵企業吸納就業,對企業招用符合條件的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登記失業青年,給予1000元—5000元不等的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
第二,支持創業帶動就業。加大“雙創”扶持力度,促進市場主體倍增,不斷創造新的就業崗位。籌措安排創業擔保貸款貼息和獎補資金16.71億元,支持全省向重點群體和小微企業發放創業擔保貸款超60億元,帶動就業超4萬人;專項安排0.52億元資金,支持省級創業園示范基地、創業孵化示范基地和創業示范園區、返鄉創業園建設,支持優秀大學生和退役軍人創業,實現創業帶動和吸納就業。
第三,提升技能促進就業。籌措安排職業技能提升行動資金3.78億元,支持全省開展2023年職業技能培訓達60萬人次,支持云南特色勞務品牌培育和創建,提升勞務競爭力,推動“滇字號”勞務品牌成為重要的“就業名片”和“質量認證”,助力打造技能人才高地,提升技能和增強就業競爭能力,讓更多人在“好就業”的基礎上“就好業”。
第四,兜牢底線幫扶就業。持續做好困難人員就業幫扶,對符合條件的困難畢業生發放一次性求職創業補貼;大力開發公益性崗位,持續做好就業困難群體兜底保障;完善就業援助制度,堅持就業援助和生活保障相銜接,著力兜牢就業困難人員的民生底線。
記者:財政部門在支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云南省財政廳:
在支持措施上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
在籌集資金方面,財政部門每年在預算安排中都將支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擺在優先位置。今年預算安排農林水支出915億元,較上年執行數增加26.65億元,增長3%。目前已累計投入相關專項資金691.98億元,其中,爭取中央財政銜接資金178.27億元,總量居全國第一;安排省級銜接資金80億元,較去年增長3.9%;已下達脫貧縣整合財政涉農資金285.85億元(含銜接資金),提供了堅實的“糧草軍需”保障。此外,2022年推動全省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支出48.38億元,占比達10.4%,較目標任務高3.4個百分點;2023年截至目前支出22.5億元,占比達14.5%。
管錢方面,構建了“制度+機制+技術”的資金監管體系。在制度建設方面,相繼出臺了資金管理辦法、績效評價辦法、實施意見、加快支出“十項”舉措等制度措施,構建了支農資金管理使用制度框架。在健全機制方面,通過日常調度、督導,以及專項檢查、重點監督、績效評價等措施,加強資金使用全過程管理,強化責任落實、跟蹤問效,建立日常監管與專項檢查、績效評價相結合的工作機制。在強化技術支撐方面,利用直達資金監控系統和全國防返貧監督系統,對項目推進、資金支出等實施動態監測,及時發現和糾正資金管理使用中的問題。2023年,我省獲得中央績效評價資金獎勵1.2億元。
從資金投向的四個重點領域介紹成效:
第一,全力支持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一是合理保障農民種糧收益。今年,下達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41億元,向實際種糧農民發放農資補貼3.2億元,引導農民保護耕地、提升地力,調動種糧積極性。二是鞏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安排38.63億元實施新建215萬畝、改造提升110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安排8.14億元支持種業振興。三是加大農業防災減災救災支持力度。安排3.72億元,支持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治和動物防疫。針對今年旱情,下達2.67億元保障群眾飲水安全和農業灌溉用水;下達農業保險保費相關資金9.63億元,為全省提供高達1817.37億元的農產品風險保障。
第二,持續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一是聚焦重點人群。重點支持年人均純收入低于1萬元的脫貧戶增收。二是聚焦重點地區。今年,57個國家和省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銜接資金縣均支持規模3.09億元,是其他脫貧縣的3.1倍。安排資金136.99億元,支持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配套產業發展、就業培訓、物管費水電費減免補貼等,保障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致富”。三是聚焦重點環節。支持聯農帶農富農產業發展,各地整合涉農資金投入產業占比達60%以上,提高農民經營性收入。據統計,一季度,全省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達4632元,同比增長13.5%。
第三,積極推進高原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一是培育壯大優勢特色產業。安排資金6.7億元,出臺投資獎補政策、新增貸款財政貼息政策,擴大農業有效投資,促進農業產業集聚發展。二是促進農業經營主體能力提升。安排資金9.54億元,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高素質農民培育等,把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三是著力緩解融資難題。引導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降費讓利,推動建立政銀擔風險分擔機制,1至5月,新增擔保18725戶、新增擔保金額57.75億元,辦理降費獎補擔保業務984筆、實現融資10.99億元,免除擔保費1800.71萬元。
第四,統籌抓好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籌措12.97億元,支持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四位一體”、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等項目建設,持續推進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