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至27日,2025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在廣東深圳舉辦,本屆論壇主題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 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創新創造。2023年6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致首屆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的賀信中強調,“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在2025年第8期《求是》雜志刊發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設文化強國》中,總書記談到要從5個方面加快建設文化強國,其中第2個方面就是“著力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如何理解這一重要部署?筆記君與您分享一些認識和思考。
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都明確提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三中全會專門就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改革不是為了改而改,而是為了讓創新創造的空間充分釋放、源泉充分涌流。
習近平總書記在《加快建設文化強國》這篇重要文章中強調,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把激發創新創造活力作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生產經營機制。這些都進一步明確了推動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方向和重點。
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推動文化繁榮是著眼點。
中國要實現從文化大國向文化強國的跨越,就要有一大批具有標志性和影響力的文化成果,要構建起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
現實中,文藝創作、學術研究還存在數量不少、質量不高的問題,有“高原”、缺“高峰”問題還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同質、跟風現象時有出現。
這就需要切實提高文化原創能力,通過改進文藝創作生產服務、引導、組織工作機制,孕育催生一批深入人心的時代經典,培育和發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新大眾文藝,構筑中華文化的新高峰。
激發創新創造活力,良好的文化生態不可或缺。
文化生態看似無形,對文藝創作而言,卻像水和空氣一樣必不可少。心浮氣躁的作家不可能寫出精品,急功近利的環境不可能孕育出傳世之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結合、抓作品和抓環境相貫通,積極營造良好文化生態,充分發揚學術民主、文藝民主。這是對文藝創作實踐的深刻總結,也是對文化管理規律的深刻揭示。
因此,我們要把工作重點放到營造良好氛圍和環境上,更好地支持作家、藝術家和專家學者扎根生活、潛心創作。
文化與科技相生相促,科技的每一次飛躍都推動著文化的創新和突破。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方興未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在文化領域不斷催生各類新業態、新應用、新模式,文化創新發展展現出廣闊空間。
著眼抓住機遇、化危為機,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用互聯網思維和信息技術改進文化創作生產流程。
只有強化互聯網思維,“硬件”和“軟件”全面升級,才能跟得上時代腳步,實現文化建設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