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并就“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積極擴大有效投資”作出部署。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奮力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擴大內需的基礎和條件發生新的重大變化,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面臨新的空間和機遇。
內需是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除夕,各地年夜飯市場“熱氣騰騰”,折射出春節餐飲消費活力。圖為2025年1月28日,安徽省蕪湖市繁昌區一家酒店內人們在吃年夜飯。新華社發 肖本祥/攝
擴大內需進入到需要更加依靠擴大消費的階段。改革開放后,我國形成了高效的投資拉動模式,對促進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迅速提升經濟實力、改善人們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總體看,經過幾十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后,目前我國大規模投資階段已經基本完成,近年來投資效益呈下降趨勢,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大幅下降,依靠投資穩增長的空間在減小、難度在加大。由于投資是間接需求,短期可以擴大需求,但從中長期來看,增加的是供給、擴大的是產能。而且投資的擴大往往伴隨債務的增加,在地方政府普遍債務較高和企業出口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如果繼續長期保持較高的投資率,必然帶來總供求失衡、產能過剩等問題,進一步增加化解債務的難度。根據國際經驗,當一個國家進入工業化、城鎮化中后期,投資率呈現下降趨勢時,經濟發展就必然要轉向更多以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支撐經濟增長的階段。相關研究結果表明,我國居民消費在全球的占比,不僅低于一些主要經濟體居民消費的占比,而且相比我國人口數量、國內生產總值規模、資本形成總額在全球的占比也明顯偏低。因此,當前必須更加重視擴大消費需求,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消費重要而投資不重要,而是提醒我們要更好地處理投資與消費之間的關系,補上消費短板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選擇,投資特別是有效投資對于實現我國經濟長期持續穩定發展仍然起著關鍵作用。
消費進入到從小康型向富裕型轉變的階段。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巨大的消費需求潛力將不斷釋放出來。一是傳統消費仍有較大增長空間。以汽車為例,2023年我國汽車保有量為3.36億輛,千人汽車保有量近240輛,與主要發達國家千人平均400—800輛的水平相比仍有明顯差距,意味著汽車產業增長空間仍然巨大。又如,目前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超過40平方米,住房條件明顯改善,但還有大量新市民需要購買住房,還有相當比例的家庭居住在需要解決加裝電梯、停車、充電等難題的老舊小區,房地產剛性需求、改善性需求以及城市更新需求都蘊藏著巨大潛力。二是服務性消費將進入快速增長時期。2023年,我國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占比為45.2%,而發達國家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之后,服務性消費比重普遍在50%以上。今后一段時期,人民群眾對高質量多樣化的教育公共服務、醫療健康服務、文化旅游服務等需求將快速增長,首發經濟、冰雪經濟、銀發經濟發展潛力巨大。比如,作為美好生活重要內容的旅游業正迎來快速發展期,“90后”、“00后”群體成為旅游主力軍,“銀發族”的出游需求大幅增長。又如,截至2023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約2.97億人,占總人口的21.1%,其中,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口近4000萬人,失能老人超過3000萬人,老年人口的增加將對適老化改造、機構養老、社區居家養老、家政服務等提出巨大的需求。三是新型消費將不斷拓展消費空間。近年來,以智能家電、新能源汽車、直播電商、即時零售等為代表的新型消費產品和業態快速發展,為消費增長注入了強勁動力。未來一段時期,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商業航天等深入發展,將深刻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進一步激發人們的消費潛能。
投資進入到優化投資方向、提高投資效益的階段。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擴大投資仍然有巨大的空間和潛力。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經過長期發展形成了較為完善和超大規模的基礎設施網絡,但與建成現代化基礎設施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仍存在區域性、結構性、功能性短板,需要加大對水利、城市地下管網等方面的投資。在科技創新和制造業投資方面,推進科技強國建設,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加大對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產業發展數字化和綠色化轉型等方面的投資。以綠色轉型為例,據有關研究機構估算,要實現“雙碳”目標,今后30多年每年需要投資3萬億元以上,總計將超過100萬億元。在城鎮化建設方面,2023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6.2%,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8.3%,城鎮化發展總體上進入從規模增量建設向存量提質改造、增量結構調整并重轉變的階段,進入加快推進城市更新、建設宜居韌性智慧城市的時期,城市改造提升潛力較大,新型城鎮化建設具有廣闊空間。國際經驗表明,在城鎮化率達到60%—70%的階段,城鎮化率每提升1%,將帶動同期的人均資本存量增加3.5%左右。在民生投資和“投資于人”方面,目前我國在教育、醫療、養老、托育等民生領域還存在不少短板,2023年財政對教育、社保和就業、衛生健康、住房保障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超過40%,仍低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未來還需切實加大對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性住房、生育支持等方面的投入。
詳見: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王昌林文章《以提振消費為重點全方位擴大內需》